序言:這是刊登在1986年第3期《石油工程建設》的一篇舊文,文章題目為《焊接延遲裂紋及檢測對策》。由于時隔27年,球罐施工和檢驗,均有很大發展,現只節選“焊接延遲裂紋的危害和特征” 兩部分,不知它們的論述,還靠譜么?希望它們今天還有點參考作用。網發前,筆者對原文略作了修改。由于我知識僵化、陳舊,也不知哪些才是NDT人員“必備知識” 。如有不當,請指正。
一、問題的提出---焊接延遲裂紋的危害
在焊接缺陷中,裂紋是具有發展性的危險缺陷。冶金部鋼鐵研究院對28臺球罐取樣分析的結果,再一次證明了這個論斷,他們的結論是:氣孔、夾渣、未焊透等原生缺陷雖然超出了制造標準,但沒有發現在使用中有擴展的現象;而焊接裂紋卻有的在使用中擴展了,特別是這些擴展常常含有沿壁厚方向的〔1〕,可能致使球罐易燃、易爆介質泄漏,甚至爆炸。正因為裂紋是具有發展性的危險缺陷,各國制造標準均將裂紋列入“不允許存在的” 缺陷。
有的資料統計,在強度鋼的焊接裂紋中,熱裂紋約占10%,冷裂紋約占90%〔2〕。近年來的開罐檢查資料〔1〕〔3〕,,都提到這些冷裂紋均為延遲裂紋。作為一個無損檢測人員,了解焊接延遲裂紋的產生要素、特征,以便采取相應的對策,當然是十分重要的。
三、延遲裂紋的特征
1. 形貌
這種裂紋看起來似乎是一條,實質上它是許多斷續的細微裂紋的集合體,曲曲折折,且有分枝,端部更是尖細。小裂紋檢測難度大。
2. 產生時間
延遲裂紋因焊后不立即出現,要延遲一段時間才出現,而得名。它的產生時間首先決定于擴散氫的析集。
日本小平一丸和蘇聯卡薩特金的試驗結論如下:熔合區含氫量大約從焊后10分鐘開始增長,到第4天左右達到最高值(不預熱可達焊縫含氫量的5倍)。在擴散氫達到一定數值,熔合線附近的粗晶組織---淬硬組織,在較大拘束(收縮---拉)應力作用下,形成延遲裂紋。
筆者認為,延遲裂紋產生的時間,要看三要素綜合機率,對于壓力容器,一般在焊后2--5天時間內或強度試驗時,是延遲裂紋產生高發期。
3. 分布走向
(1)延遲裂紋多出現在熱影響區,日本對45臺球罐上的裂紋進行調查,發現在1471條延遲裂紋中,有1248條分布在熱影響區,占總條數的84.8%。我國對百余臺球罐開罐檢查的統計資料,也有“一般起源于熱影響區的高硬度馬氏體組織” 的結論〔3〕。
(2)熱影響區的延遲裂紋多平行于焊縫,呈縱向。日本對45臺球罐的統計資料表明,縱向裂紋大約占熱影響區裂紋總數的90.5%。我國對百余臺球罐開罐檢查的綜合資料評述中,也有這樣的結論:延遲裂紋一般出現在熱影響區,且平行于焊縫?!?〕
(3)延遲裂紋多出現在拘束度大的焊接部位。這似乎是毫無疑問的,不過具體了解它們在容器上的分布,仍然是很重要的,這里主要敘述以下三點:
第一,延遲裂紋多出現在球罐的環向焊接接頭上。石油部對七個煉油廠的球罐進行檢查,發現在1487條裂紋中,有1242條裂紋出現在環向接頭上,占裂紋總數的83.5%。這大概與分帶組裝,造成環向接頭拘束應力大有關。
第二,延遲裂紋多出現在焊接接頭的內外表面〔4〕。資料〔3〕則進一步指出:焊接接頭表面裂紋發生率約占裂紋總數的78%。筆者認為,這可能與角變形或錯邊在工作狀態下引起的附加應力,以表面處為最大有關。
第三,延遲裂紋和焊接順序有關。日本鈴木春義的試驗資料表明:對于雙面焊的強度鋼平板對接接頭,裂紋多發生在先焊一面的焊縫邊緣。這是后焊焊縫收縮,對先焊焊縫產生較大的拘束應力所致。
參考文獻
〔 1〕 陳良才. 球罐修復中的幾個問題和幾點看法〔J〕. 焊接,1983,3.
〔2〕 北京市勞動局《壓力容器》(試用教材).1982.8.
〔3〕 朱惠明. 我國在用球罐缺陷情況的初步分析〔J〕. 焊接,1983,3.
〔4〕 曾廣欣. 對球罐開罐檢查超標缺陷的處理〔J〕. 焊接,1983,3.
聯系人:徐海柱
手 機:13986252320
郵 箱:34545781@qq.com
公 司:武漢格萊莫檢測設備有限公司
地 址: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徐東大街51號